深圳市华典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华区深圳北站汇隆商务中心一号楼9楼
总机:0755-29484600 15019285948
邮箱:mail@huadior.com
华典解析稻盛和夫阿米巴定价
发布时间:2017-06-28 信息来源:http:/huadior.com 浏览:500
稻盛和夫有句极有深意的话:定价即经营,他一再强调定价是经营之本,定价定生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稻盛和夫讲的“定价即经营”首先指的是对外定价,即对客户的定价,而不是指内部交易定价。
定价首先是对客户的定价。
企业的一切创新与精进都是为了掌握定价权!企业为什么不断的投入研发?为什么要做并购?为什么要追求垄断?为什么要打造品牌?说到底,企业的这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取得定价权。滴滴、快的、uber为什么要合并?美团、大众点评为什么要合并?说到底就是为了有定价权。没有合并的时候,企业是没有自主定价权的,打车软件之间的补贴大战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你补贴10块,我补贴11,你再改为补贴12,我再补贴13……没有自主定价权就是这么痛苦。
那什么决定了定价呢?
企业的战略、定位、营销模式、业务模式决定了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所以稻盛和夫讲定价是企业最高经营者的责任。因为只有最高经营者才能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营销模式、业务模式。
在定价上,一定是先定位后定价。举个例子,比如企业的产品定位是中高端产品,那一定是高定价。奔驰宝马不能卖奇瑞QQ的价格。
其次,定价是由企业的战略决定的。
什么是战略?兵法上来看,战略主要分两个方面:①要不要打?穿西装的人(政治家)决定的;②怎么打赢?穿军装的人(军人)决定的。在商业上的表现就是要不要进入新业务和如何让企业(或业务)创造价值(或利润)。在具体的商业运作中,战略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业务或产品组合。也就是说,不同的产品或业务是有不同的使命或战略目标的。这个时候战略在财务上的表现往往就是两种:①成本领先战略(薄利多销),即低毛利高周转,追求的效率,典型例子是平价超市;②差异化战略(厚利少销),即高毛利低周转,追求的是效益,典型例子是奢侈品行业。稻盛和夫原话是这样说的:“定价关乎经营的死活。给产品定价,有各种考量。低价,薄利多销,还是高价,厚利少销,价格设定有无数种选择,它也体现了经营者的经营思想。”
很多公司都有不同的产品或业务组合,拿餐厅饭店来讲,我不同的菜品是有不同的战略目的的,跑量的产品尽量是低毛利,差异化(明星)产品尽量是高毛利,这才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在我们做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去梳理公司的产品或业务的财务表现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数字结果跟公司的战略目标并不吻合。
第三,定价是由公司的营销模式业务模式决定的。加多宝(原来的王老吉)一开始的定价是3.5元一罐,这比可口可乐还贵75%,但是只有这样高的定价加多宝才有钱打广告赞助各大节目。我们来看稻盛和夫自己的一段话:
我的青年时代正值日本战后物资匮乏期,当时有销售各种物品的黑市,而可口可乐也在那时进入了日本。起初它非常昂贵,我记得,与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等同类饮料相比,其价格高的离谱。
我第一次喝可口可乐时,觉得有一股药味儿,心想:“就这玩意儿,价格居然比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贵一倍还多。”再加上当时的可口可乐还是玻璃瓶装的,瓶壁非常厚,让人觉得里面的液体比一般汽水少,很不划算。因此,当可口可乐刚进入日本时,我认为它肯定卖不出去。
可结果如各位所知,可口可乐后来席卷了日本的饮料市场,转眼就超越了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成为碳酸类饮料中的王者。按理说,碳酸饮料作为大众类消费品,只有“好喝又便宜”才能好卖,但可口可乐却颠覆了这样的常识。这让我惊讶不已。
后来才知道,当时,销售可口可乐的商家都能获得可口可乐公司支付的大量佣金。而且,只要商家同意,公司就会无偿安装印有“可口可乐”字样的店头招牌。换言之,可口可乐公司为了让自家产品的销量超过柠檬汽水和弹珠汽水,给予了商家各种形式的激励。其他饮料纷纷败给可口可乐。
换言之,可口可乐的战略是“通过高售价获得高利润,并把大量利润投入到有效的促销宣传中”。我认为,这便是其成功的秘诀。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定价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并非越便宜越好,关键在于根据具体战略进行定价。
稻盛和夫是用这个案例来给跟着他的高层们讲解定价即经营的。稻盛和夫讲的这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在给产品定价的时候必须考虑“渠道”的利益。加多宝必须高定价,一是用来打造品牌,二是用来激励渠道。OPPO、VIVO也是一样的道理。
传统企业做电商为什么难做?因为渠道一变价格就得变,价格一变各方利益就得重新分配,克强总理的名言曰“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都难”。同样的道理,小米做线下也难,为什么?因为渠道和价格往往是联动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最近大火的华为。为什么呢?因为华为的价格比较高,它往线下走的时候是宁愿自己少吃口,所以余承东才说华为手机是经销商吃肉华为只是喝汤。
可以这样说,定价决定利益分配和资源分配。价格决定了企业有多少利益和资源可以分配(比如在央视打不打的起广告),以及如何分配(比如内部交易定价,跟经销商的“分赃”)。
回到企业内部资源分配上,稻盛和夫有如下讲解:
但是,即使以该价格(顾客乐于接受的最高价格)卖出了,也未必意味着经营一定顺当,即使以顾客乐意的最高价格出售了,却仍没获利,这种情形屡见不鲜。问题在于:在已定的价格下,怎样才能挤出利润。
采购、销售定价、压缩成本这三者必须联动,“定价”不可孤立进行,就是说“定价”即意味着对降低采购成本负责。价格之所以要由经营者亲自决定,理由就在于此。
就是说,在决定价格的瞬间,必须考虑降低成本。反过来讲,正因为对降低成本心中有数,才能正确定价。“与那家供应商的领导人交涉,价格要降到那种程度”,如果让缺乏这种采购战略意识的基层业务人员来决定价格,必出乱子。
稻盛和夫这是从企业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的。在稻盛和夫看来,“利润=销售-成本”和“成本+利润=销售”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的意思是企业必须要有利润,利润是我的关注点。如果企业自身对定价权没有特别强的话语权,那就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压缩成本、采购等各方面的努力来降低成本,从而保证利润。
除了以上的定价策略,还有一种极其高明的定价策略。我们来看任正非的一段话:
为什么我一贯主张赚小钱不赚大钱?这就是商业模式。如果当我们在这个行业称霸时,我们继续赚小钱,谁想进这个行业赚大钱是不可能的。他要赚小钱,他能不能耐得住这个寂寞?耐不住寂寞他就不干了,还是我们占着这个位置。如果我们长期保持饥饿状态,不谋求赚大钱,最终我们能持久赚钱。赚小钱,如果分配不是很差,还过得去,大家不散掉就行了。如果我们想垒起短期利益,想赚大钱,就是在自己埋葬自己。
任正非的意思是,华为可以通过定价把竞争对手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