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华典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华区深圳北站汇隆商务中心一号楼9楼
总机:0755-29484600 15019285948
邮箱:mail@huadior.com
【华典智慧】如何激发企业员工参与改善?
发布时间:2019年3月25日 信息来源:华典智慧 浏览:98799
提案改善活动是指公司通过一定的制度化的奖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提出并实施任何有利于改善公司经营活动的革新建议、改进意见、发明创造等。
提案活动的意义:1.提高员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改善员工精神面貌和参与意识,培养积极进取、文明健康的企业文化;3.改善员工和设备的工作、作业条件;4.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提高管理水平;5.突出改善效果;6.员工能力开发和活用;7. 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8. 提高员工参与经营的意识;9.提高工作现场的活力。
“提案改善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得到迫于成本压力的大中型企业高层的重视,在有些公司被称为“创意功夫”、“提案功夫”、“合理化建议”、“全员献策活动”等。但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推广还未形成气候,市面上也没有系统性的书籍、文献可以参考。经常会有人在学习和实践中对什么是提案改善、其核心理念、如何推展、有何价值等问题疑惑不断。
在某企业精益管理辅导的总结会议上,改善提案件数呈逐月减少趋势,在会上讨论了造成提案越来越少的原因,某车间主管认为主要原因是提案奖的钱太少。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我在多个企业听到过类似观点,是否真的是奖金少造成提案变少呢?曾有企业重奖激励员工参与改善,但效果也不理想。那么,为什么重奖也不能激发员工参与改善?
很多企业都有改善提案制度或合理化建议制度,但很多企业实施的状况并不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指标上,改善提案数量少和员工参与率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企业的管理人员常常会将原因归纳为奖金太少,不能有效激励员工参与。所以,要提高提案参与率,必须提高改善提案的奖金。
为什么很多管理者认为需要重奖大家才会参与改善?他们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员工提改善提案是为了拿奖金。而且只是为了拿奖金,不图其它。如果这个假设正确,只要增加奖金额度,提案数量就会变多。可是很多企业尝试后结果并没有变好,反而提案越来越少。这说明,前面的这个假设是错的。也就是员工提改善提案并不是为了奖金,至少不完全是。
为什么重奖也不能激发企业员工参与改善?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重奖不能满足员工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我辅导过的企业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佛山某厂一个年龄40多岁的老员工胡工是个改善能手,动手能力强,做出不少好的改善提案。有一次,他提报的提案表没被通过,他很生气地跑到精益推行办找评审人员进行理论,为什么他这个提案不通过?有推行专员解释说提案的评价标准提高了,开导他说那个提案即使算出来也没有多少奖金。胡工突然提高嗓门气呼呼的说,“谁稀罕那几十块钱,我要的是荣誉。要是为那几十块钱,我就不写提案了”。这是一个基层员工说的话,虽然工资不一定很高,但他们并不像常人想象中的那样,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很多时候员工愿意参与改善,不全是为了拿提案奖金,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想法实施后所得到认可和鼓励。
其二,重奖机制不可持续。企业不可能维持持续大量的重奖激励,再好的效益也经不住持续大范围的物质激励,经过重奖后,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为减少奖金支出,节约成本,会想尽办法提高获奖的各项标准,以提高获奖难度。随着难度的提高,注定只会是其中极少数人具备技术改善能力的精英能得到奖励,绝大部分人与重奖无缘。慢慢的连极少人都拿不到奖金。至此,激励机制慢慢就失效了,改善提案制度形同虚设。这是重奖不能激发企业全体员工参与改善的核心原因。
其三,重奖并不能体现对员工智慧的尊重。重奖机制决定了参与的难度会比较高,限制了绝大多数基层员工甚至管理人员的参与,员工在本岗位中发现的问题,即使做出了改善,因为达不到激励的标准,也很难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慢慢的大家认为反正我拿不到奖励和认可,再努力也是枉然,所以干脆不再动脑筋。